家有一「胖」,如有一寶?

肥胖對於感覺統合之影響

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師

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

陳宜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估計,目前全世界約有42百萬名(約6.5%5歲以下兒童有肥胖或過重的情形;在台灣,依行政院衛生署所公告的標準,更發現35歲兒童過重的比率高達 23.9%。由以上可知,台灣兒童過重的情形已經超越世界標準且不容忽視,如欲了解兒童是否過重,可至網路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BMI,即可找到各年齡層的相關數據以供參考。

肥胖的問題不僅引起健康方面的隱憂,諸如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根據研究顯示,國人十大死因中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就占了五成以上),也可能對兒童的感覺統合發展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究竟肥胖問題會對感覺統合發展造成什麼影響呢?

 

    首先,會聯想到與感覺統合相關的能力就是「動作」。然而,肥胖並不全然都會對動作發展產生影響,所謂「靈活的胖子」就是個例外,但就臨床經驗來看,絕大部份肥胖的兒童都有動作上的問題。

其實,肥胖對動作造成影響大都導因於以下的惡性循環:因肥胖造成生理上的負荷較大,導致運動時容易流汗、氣喘如牛、頭昏腦脹、手腳發軟的情形,基於以上的不良經驗,兒童因此討厭運動逃避從事大肢體動作的活動,如此一來這群兒童當然會比一般人缺乏動作上的經驗。

此外,不愛運動可能讓肥胖的情形更加嚴重,加上缺乏運動造成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尤其是手部腿部)的下降,在這一正一負之間孩子的動作發展日益趨緩。

 

    在行走方面,除了上述的腿部肌肉力量下降的問題外,肥胖也可能是膝蓋的慢性殺手,根據研究顯示,膝蓋在一般行走時須承受四倍體重的力量,上、下樓梯時更可能高達七倍以上,因此可能對兒童尚未發展完全的下肢骨骼帶來變形的隱憂(如O型腿)。

而在下肢骨骼變形與腿部肌肉力量下降後,膝蓋承受重量的能力大為衰減,即可能對行走帶來負面的影響,如膝蓋疼痛、容易跌倒、關節扭傷等情形。因此,連走路都有困難,更何況是跳躍、大跨步、單腳站、蹲下取物等高階動作。

除了膝蓋以外,肥胖也會對於足部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最常見的莫過於後天性足弓發展不良(俗稱後天性扁平足),因為體重過重使得足底的筋膜與肌肉群無法負荷,造成足弓塌陷而使吸震能力與穩定性大為削弱,進而增加踝關節的負擔;

對於走路產生的不良影響可能包括腳跟翻轉、容易跌倒、腳踝易扭傷、內外八、足底容易疼痛等情形。

在平衡方面,由於仰賴腿部各關節的密切配合,而在兒童時期膝部與踝部關節更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如果上述兩個關節一旦發展不佳,也可能對於平衡能力產生影響,易減少前庭覺的正常輸入。

 

在幼兒爬行方面,如同前述之惡性循環,肥胖會導致幼兒不喜歡用手將身體撐起來做四點趴(小狗趴)的姿勢,而這個姿勢對於早期幼兒手部與軀幹肌肉力量近端關節(如肩關節與髖關節)穩定性的發展相當重要,也是四點爬行的基礎。如果幼兒沒有將這個基礎動作練到扎實,可能會對爬行造成很大的影響。

 

其他方面,身體的贅肉也可能造成動作上的阻礙,使得動作的幅度降低,例如轉身、彎腰、蹲下和身體側彎等。

 

而肥胖所導致的動作表現不佳也可能帶來另一個攸關於心理層面的惡性循環。肥胖的兒童被同儕取笑是常而易見的事情,然而臃腫體態並非他們被取笑的主因,那主因究竟是什麼?答案就是因為他們的動作笨拙、行動緩慢或走路東倒西歪等,這社會上充斥太多用來形容這群孩子的措詞,如不倒翁、貓熊、河馬或肥豬等,這只會讓孩子失去動作表現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讓他們更加逃避大肢體動作的活動,進而失去累積動作經驗的機會。最後,肥胖所帶來的惡性循環雪球越滾越大,甚至影響到未來的人格發展與成就。

 

以下提供五個增加肥胖兒童活動力的原則給家長參考,也許短期間內無法順利降低兒童的體重,但至少可以讓孩子的動作能力獲得改善。

  1.  維持身體柔軟度(拉筋或柔軟操),避免關節受傷。
  2.  提升體適能,累積動作的能量。
  3.  增強手部與腿部肌肉的力量,讓動作更加靈活。
  4.  強化關節穩定度,讓動作更加扎實。
  5.  多以正向語言鼓勵兒童從事運動,避免嘲笑的措詞。
arrow
arrow

    職能治療師陳宜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