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把「感覺統合」當「治療」或「訓練」

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

陳宜男

 

    「我們家的祥祥到潛能開發教室上感覺統合訓練的課程,效果還不錯!」「我們家的倫倫的幼稚園也有感覺統合訓練的課程唷!」「我們家的Jessica也有到醫院做感覺統合治療,進步很多!」,常常在外面吃飯時都會聽到鄰桌的家長們熱烈的討論這樣的話題,然而我聽到後心中並非浮現「大家都知道感覺統合,太棒了!」這般的欣喜,反而會湧現「這群孩子壓力真大,連感覺統合都變成家長間比較的一部分,更讓家長認為感覺統合是種才藝或像課業一樣,不去補習就怕會跟不上別人」,這樣的感覺統合推廣成果,實在令人感到心灰意冷!而感覺統合商業化的問題更是令人不敢恭維。親愛的家長們,「遊戲」才是孩子們學習與成長的原動力!

 

為何感覺統合的能力會被當作是「訓練」或「治療」來看待,而非遊戲呢?

 

    根據我長期觀察,大部分促進感覺統合所利用的媒介都像是「器具」一樣,而非「玩具」!舉例來說,常看到的滑車大都是一塊板子上面鋪著類似地毯的材質,然後下面有四顆輪子;平衡木大都是一塊長木頭或是長積木;盪鞦韆大都是一塊板子或大滾筒吊在半空中,這些「器具」真的會讓孩子們感到興趣嗎?如果沒有興趣,又怎麼會有動機想主動去「玩」呢?這實在值得我們去深思與省思。

其實我們可以將平衡木裝飾成橋的模樣,將滑車裝飾成車子的模樣,將盪鞦韆裝飾成海盜船的模樣,或將整個遊戲空間布置成某個主題並將適合的「器具」裝飾成該主題內的相關元素,這樣一來就會更貼近遊戲!

 

應該是感覺統合「遊戲」才對!

 

    很多人都認為,玩玩滑車或盪鞦韆、走走平衡木、丟丟球就可以增進感覺統合能力,其實不然!先問自己第一個問題:「孩子如果對數學沒有興趣,一味的補習加強對孩子的幫助大嗎?」,再問自己第二個問題:「孩子在寫數學作業時,爸媽拿著一根棍子在後面脅迫,孩子邊哭邊寫,這樣效果好嗎?」,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家長心中都有跟我一樣的答案:「No!」,因為就現代的教育理念而言,孩子的「主動參與」與「學習動機」才是他們真正發揮潛能的原動力,感覺統合亦是如此!孩子連趴在滑車上都已經嚇到臉色發青,還不顧一切逼迫他們必須趴在上面從斜坡上一衝而下,這實在是很殘忍的作法!

    「遊戲」是孩子最主要的學習方式,而遊戲的本質即是建立在「有趣」、「自由」與「想像力」之上,當活動失去了上述的特質時,就不是遊戲,而是令孩子到沉重的訓練課程,因此營造一個遊戲的氛圍,是促進感覺統合能力的首要條件,接著再去考量如何將需促進的感覺統合元素融入遊戲之中更,這樣才是達到最佳效果的不二法門!

 

    Neumann學者於1971年提出,遊戲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具有內在動機;(2)具有內在自我控制;(3)富涵想像空間

 

(1)具有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即是孩子對於活動感到興趣並且從其中得到快樂的經驗,並

非為了某種目的(如被稱讚或獲得某項技能)而去從事該活動。以下方法可以增加孩子的內在動機:

   將孩子有興趣的物品融入感覺統合遊戲之中,如孩子喜歡車子,我們可以將滑車改裝成閃電麥坤的模樣,讓孩子可以順利從滑車的遊戲之中獲得部份感覺統合的元素。

 

   在遊戲之中增加些微的挑戰,而這些挑戰是不會讓孩子感覺到焦慮或害怕。

 

   明確的回饋與適時的鼓勵,明確的回饋可以讓孩子了解自己表現得如何而自我進行調整,然而切勿讓孩子感覺到威脅或畏懼,例如孩子沒有達成遊戲目標時,我們可以對他們說:「如果剛剛能夠再往左邊一點丟會更棒唷!」。

 

(2)具有內在自我控制

孩子有權利參與決定遊戲的方式、空間與夥伴,只要在沒有安全疑慮

的狀況下,應該讓孩子有決定權。以下方法可以讓孩子有更多的自我控制

   令孩子感受到安全感的人、事、物,遊戲前應先熟悉遊戲的環境與夥伴,並排除會令人感到威脅的物品,如氣球或大型動物模型等。

 

   增加孩子成功的經驗,儘管孩子很有興趣,但不要一開始就將遊戲設計的太難,過多失敗的經驗會讓孩子失去駕馭感,因而感到無趣而放棄;然而過多的成功經驗亦可能讓孩子感覺到厭倦,因此我們必須去謹慎衡量什麼樣的遊戲方式對孩子是「剛剛好的挑戰」。

 

(3)富涵想像空間

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將他們自己、環境、夥伴或整個活動都加

上自己的想像,例如玩盪鞦韆時,可以想像自己坐在海盜船上隨風浪擺盪;

玩滑車時可以想像自己正在駕駛著車子於賽車場上奔馳,而旁邊的家長、老師或同學皆是現場加油的啦啦隊。如孩子出現這些想像的行為時,家長或老師應該盡量去配合,除非他的想像已經造成了安全上的顧慮或他人的困擾,如開滑車撞其他人等。孩子的想像力與平時的生活經驗有關,多閱 讀、看電視或外出旅遊皆可以增加孩子的想像力,與現實生活有密切關係的想像更能讓孩子將所獲得的感覺統合元素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arrow
arrow

    職能治療師陳宜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