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催化劑-「陪伴與用心」

職能治療師 陳宜男 

   

    前陣子有一位心急的媽媽帶著孩子(小萌)來找我,根據媽媽描述,小萌今年6歲,就讀大班,認知發展十分良好,但小萌不太會玩球類遊戲(尤其是不會接球)、不太喜歡動態的遊戲(尤其是跑步),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都會「以球會友」或喜歡玩追逐等動態性質的遊戲,也因此導致小萌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出現了問題,個性也日趨封閉。

 

    在經過短暫的會談後,我發現媽媽的親職能力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但我當下沒有直接點破這問題,畢竟只憑10幾分鐘的會談就直接下這樣的結論似乎過於武斷,尤其是攸關有如藤蔓般錯綜複雜的「家庭教養」問題。當天,我陪小萌玩了一下球和跑步的遊戲,發現小萌並不排斥這類的活動,只要在適當的引導下小萌可以玩得十分開心!課程結束之際,我教了媽媽幾個玩球的方法,請她回家後每天照著我的方法找時間「」著小萌玩。此時,我的心裡預想著小萌下週來的表現並期待著有如「魔法」的效果出現。

 

    很快的,時間過了一週,小萌第二次來到治療室,媽媽很得意的跟我說「陳治療師,我照著你教的方法陪小萌玩幾天,很神奇的,她會接球了耶!」我心中所期待的「魔法」展現了效果!此時,我也稍微確定了當時對於媽媽親職能力不足的揣測。因此我進一步的跟媽媽詳談,得到了以下的資訊:

 

1.  媽媽對小萌十分用心,但缺乏時間陪小萌玩,因此小萌大部分的時間都自己玩玩具、看故事書或畫圖。

 

2.  媽媽認為小萌是女生,畫圖與閱讀很適合她,也很積極的栽培這類的興趣(如上繪畫課程、購買許多繪畫相關的書籍和教具)。

 

3.  媽媽最初以為玩球不重要,等到發現玩球是小朋友互動的一環時,卻不知道該怎麼教小萌玩球。

 

4.  媽媽以為在操場才能練習跑步,剛好住家附近又沒有操場,所以不知道該怎麼辦。

 

歸納上述的資訊,可以得知,媽媽的親職能力出現了以下的問題:

 

1.  先入為主的「男女有別」觀念而限制了孩子的興趣。

 

2.  缺乏時間陪伴孩子。

 

3.  對於動態性的遊戲,媽媽著墨太少且缺乏概念。

 

 在媽媽見證了這短短的一週所產生的成效後,不斷詢問我究竟我口中的魔法是什麼呢?我回答她:「就是妳自己!」其實只要媽媽像將對於小萌繪畫活動般的「用心」轉移到動態活動上,多花點時間閱讀相關的書籍(如感覺統合與體適能的書籍等)和構思動態性的遊戲;此外,動態活動需要的是「陪伴與互動」,玩起來才會有趣,例如拿球丟牆壁自己接和兩人互相丟接球,有趣程度一定會有差別,因此可以全家一起規劃一些互動性的動態遊戲,在互動與競賽之下,小萌一定會對動態遊戲逐漸感到興趣。父母親是孩子感覺統合發展最重要的「催化劑」,往往孩子的動作發展沒有問題,就只差臨門一腳,而這臨門一腳最需要的就是父母親。用心有多少,陪伴有多少,感覺統合發展就會有多少!

 

    在第二週課程結束之際,這次,我沒有給媽媽「魔法錦囊」,反而給了她一個回家功課「請媽媽結合小萌的繪畫興趣,設計出1-2個動態性的遊戲,下週我們再來討論。」聰明的您,心中一定有答案了!

arrow
arrow

    職能治療師陳宜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